近几年消费金融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,但实际上已经走在了脱实向虚的道路上,部分消费贷款被借款人用来以贷还贷,总的贷款规模也陷入了并不真实的高位徘徊阶段。
100%地控制资金流向不现实、不经济、不可取,所以,脱实向虚广泛存在,脱实向虚也并不可怕。但如果脱实向虚自我加速、自我胀大,那就需要注意了——虚的就是虚的,泡沫一旦破灭,后果往往严重。
虚的东西,往往会自我膨胀。先来看看现金贷的膨胀史。
“花钱买入流量、降低准入门槛、定价覆盖风险”,是不少现金贷平台崛起的秘诀。现金贷不受场景制约,理论上所有人都是潜在借款人,金融机构只要敢贷,业务就能快速上量。这个“敢”字,却不容易,金融不是鲁莽者的游戏,鲁莽的下场往往惨痛。现金贷之所以2017年才全面爆发,全因为迈过了从“不敢”到“敢”的心理门槛。
以上市公司二三四五为例,2015-2017年,实现了年放贷从2.8亿、62.6亿到297亿的三级跳。这期间,公司的流量池“2345网址导航”用户数不过从4500万增长至4800万,贷款三级跳,只能靠降低借款门槛来实现,即,100人申请贷款,早期放行5人,后期放行80人,业务量不暴增才怪。
之所以敢降低借款门槛,一则是高利率定价覆盖高不良风险,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欺诈风险有了对治办法。否则,若贷款全都进了欺诈团伙口袋,一分钱都收不回来,利息定得再高也没用。反欺诈能力的长足进步,便是金融机构敢于放贷背后的科技基础。
2017年之前,欺诈风险长期被互金机构视作头号敌人,因骗贷损失倒闭的消费金融创业机构不胜枚举,有数据显示当时行业近70%的损失来自欺诈。场景分期依托于真实消费场景,且资金不直接进入借款人账户,骗贷难度大幅提升,成了创业者的安全港。当时,最稳妥的做法是先做场景分期蓄客,再从存量用户里优中选优,以白名单形式试水现金分期。
随着反欺诈能力的提升,再辅以高定价,继而降低申请门槛,直接做现金分期的模式被跑通,于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现金贷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,借助“风控同质化”和“获客贷超化”两支箭,很快带来了过度借贷和以贷还贷问题,以贷还贷是“脱实向虚”,过度借贷就是“脱实向虚”的自我膨胀。
第一支箭,风控同质化。反欺诈成了现金贷崛起的突破口,也促成了几个头部反欺诈平台的崛起。随着越来越的机构接入这些平台,黑名单数据越来越庞大,继而吸引更多放贷机构接入,强者恒强,头部反欺诈平台就诞生了。
这没什么不好,只是带来了风控同质化问题。全行业使用相同的反欺诈数据,此时,同一个借款人,既可以被几十家平台秒拒,也可以被几十家平台秒批。
第二支箭,获客贷超化。现金贷成为风口后,各路资金都来分杯羹,流量分发成了好生意,贷超(贷款超市)作为一个群体一度登上舞台中央。贷超以分发流量为生,必然一客卖多家,多卖多赚。
贷超一客多卖,平台风控同质化。站在借款人角度,同时收到多家平台贷款额度,这里一千,那里两千,就会产生多头借贷问题。30天后要还钱,恰好手里没钱,还能再去借、还能借出来,靠以贷还贷渡过难关。循环往复,日子一天天过去,转眼就借了十几万,背上了债务大山。
行业层面的风控同质化和获客贷超化,导致个体层面过度借贷和以贷还贷。个体的过度借贷和以贷还贷,反过来又会加速行业脱实向虚和自我膨胀。
时间越久,问题越大。
(版权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。)
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 律师咨询